最新老虎机_pt老虎机游戏@

图片

图片

学术思想四:养生“三通”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11-21 16:06:06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”主要指二便通、气血通、思想通等“三通”,其思想发于成都名医郑怀贤。老师受其启发,认为气贵通调,从而衍生出“养生贵在通”的特色学术认识,并经常在学术交流中以“养生贵在三通”为题发表演讲,故这一思想是老师重要的学术思想。

(一)二便通

二便通即指大便、小便要保持正常的排泄功能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:“浊阴出下窍。”二便,是排除人体新陈代谢废物的主要渠道。二便正常与否,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。汉代王充在《论衡》中指出:“欲得长生,肠中常清,欲得不死,肠中无滓。”苏东坡在《养生杂记》中说:“要长生,小便清;要长活,小便洁。”二便不调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。下面将分别叙述:

1.大便通畅,能将肠中的残渣、浊物及时地排出体外,从而保证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如果经常大便秘结不畅,可障碍胃肠的消化功能,使浊气上扰,气血逆乱,致使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失调,并同时诱发许多疾病。现代研究引起衰老的原因中,有一种自身中毒学说,认为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在自身代谢过程中,不断地产生毒素,逐渐使机体发生慢性中毒而出现衰老。而大便不通畅,食物代谢后的残余废物不能尽快清除体外,天长日久,自然会出现机体自身的慢性中毒现象衰老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就有“阳气当隔,隔着当泻,不亟正治,粗乃败之”的告诫。为了保持大便通畅,必须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。饮食上注意多吃疏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,辛辣动火之物易致大便结燥,应尽量少吃。排便时要顺其自然,可配合做深呼气使气下行,以帮助排便畅快。便后应注意肛门的清洁卫生。老年人因为全身的机能活动衰减,胃肠的运转功能亦减慢,加之多静少动,所以很容易出现大便秘结不畅,除了饮食调养外,可采用腹部按摩法来增强肠蠕动以助排便。

2.小便通利,是指小便的量、色、质无异常、无疼痛、无滞涩感。如果小便量少,同时又出现肢体肿胀;或尿黄、红,质地混浊不清,尿时涩滞疼痛等均属病态。

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的废物的主要途径,小便通畅与否,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。在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中,肾气是新陈代谢的原动力,调节着每一环节的功能活动,故有“肾主水”之称。水液代谢的正常与否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好与坏,特别是肾气的强与弱。小便通利,则人健康,反之,则说明已经发生了某脏腑的功能障碍。小便的正常,证明机体水液代谢通畅和调,故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有“通调水道”之说。老年人由于肾气渐亏,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减弱,常出现排尿异常,除了到医院查明原因外,可服用一些补肾壮阳之品以增强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,同时可配合按摩小腹或热敷,加强气化以助小便排出。另外,有尿时要及时排除,不要有意识控制小便,否则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,引起病变的发生。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中即有:“忍尿不便,膝冷成痹”之说。因此,排小便一定要顺其自然,强忍不排或努力强排,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。

(二)气血通

气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有两种含义: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,如水谷之气、呼吸之气,等等;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,如脏腑之气、经脉之气等等。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,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,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。由于人体的其分布于不同的部位,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。因而又有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等不同名称。元气,又称真气。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、最基本的一种,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,禀生之后,又要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。它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,内而脏腑,外达腠理肌肤无所不到。所以《灵枢·刺节真邪篇》说:“真气者,所受于天,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。”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,才能各自发挥其不同的功用。所以,元气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因此,元气愈充沛,脏腑组织功能愈健旺,身体便健康少病。宗气,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,它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,并且与人的视听言动各种机能都有关,所以又称宗气为“动气”。营卫之气,皆为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。《素问·痹论》说:“营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,故循脉上下。贯五脏,络六腑也。”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。”《灵枢·本脏篇》说:“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合者也。”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,所以《难经·八难》指出: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。分布于人体不同部位的气,各有其功能特点,但概括起来有推动、温煦、防御、固摄、气化五个方面的作用。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。它不断地运行,流行全身,无处不到。不同的气,有不同的运动形式。而”升降出入“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说:“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。”就说明了人体各个脏器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。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。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,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。所以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说:“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;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”气的升降出入,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,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。只有全身各个脏腑的功能协调配合,也就是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气通,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而如果气的运行阻滞不通,或运行逆乱,或升降失调,出入不利,便要影响五脏六腑、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,而发生种种病变。诸如:肝气郁结、肝气横逆,胃气上逆、脾气下陷,肺失宣降,肾不纳气,心肾不交,等等。

血,是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,正如《灵枢·决气篇》所说: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”血循行于脉中,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,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。血液通过脉管,流布全身,环周不休,运行不息,内至五脏六腑,外达皮肉筋骨,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。这种作用表现于眼和四肢运动方面尤为明显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《灵枢·本脏篇》说:“血和则……筋骨劲强,关节清利矣。”如果血不足或运行受阻,失去了濡养作用,就可能出现视力减退,眼睛干涩,关节活动不利,四肢麻木,皮肤干燥、作痒等病症。

血的运行正常,有赖于心气的推动,肺气的敷布,肝气的疏泄,及脾气的统摄作用,即所谓“气行则血行”,气又能生血,气盛,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;血以载气,气不附于血中则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。由此可见,气与血是相互滋生、相互促进、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,如果气虚必致血不足;气滞便会引起血行瘀阻;气逆则血不行常道,等等,气血不和的病变。如《素问·调经论》所说:“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治疗时,应调整气血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,正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谓:“疏其血气、令其条达,而致和平。”

气血的通畅与否,与情志关系十分密切,一般来说,排除疾病因素,只要做到了思想通,即没有气郁、气滞、气结,气血便通达和顺,各脏器组织功能协调正常。机体长久处于这种最佳状态,才能使人身轻体健,精力充沛,思维敏锐,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
气血的运行与形体的运动更是有密切的关系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说:“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、气血凝结,久则损寿。《修真秘要·真人养生铭》指出“人欲劳于形,百病不能成”,形体的运动可使经气流通,气血畅达,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,提高生命活力。适当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、四肢等形体组织,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和肺的呼吸,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和气血的运行。华佗指出:“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”脾胃健旺,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,故能健康长寿。锻炼形体的方法多种多样,如劳动、舞蹈、散步、导引、按摩等,通过活动形体来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、通利九窍、防病健身。

(三)思想通

思想通就是心胸要宽阔,遇事要冷静,情志要舒畅。《内经》强调通过主动的修德怡神、调志摄神、节欲安神、静心养神、积精全神、四气调神等多种途径,以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,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目的。七情六欲,人皆有之,在一般情况下,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,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,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的表现,而且各种适度的情志活动都有抒发心内积郁的各种情绪,起到协调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。因此,《黄帝内经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云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因为愤怒、悲伤、忧思、焦虑、恐惧等不良情志压抑在心中而不能疏泄排解,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,甚至会导致各种疾病。但是,如果情志活动过激,或过于持久,比如,大怒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恐,长时间地忧愁焦虑,这些超过常度的七情,可直接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的紊乱而发生疾病。此时,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。因此,情志对人体的损害,不只取决于情志本身,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主动地去把握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。

现代医学研究发现,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中,影响最大,最能使人发生疾病或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。人的精神状态正常,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都会增强,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。患病之后,精神状态良好,可加速康复。所以现代对“健康”的概念,不仅仅指身体无病,它还包含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。持久地愤怒、怨恨、忧愁等是心理障碍,即心理不健康的表现。那么,这种人即或身体无病,也不能算是健康的人。因此,心理保健与其他养生方法同样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寿数。

思想欲通,首先要修德怡神,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。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,是其待人接物方式的思想基础。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说:“修身为德,则阴阳气和。”《黄帝内经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也说:“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道德高尚的人,行事光明磊落、性格豁达开朗,如此则神智怡然安宁,气血和调,生理功能平稳,形与神俱,得以健康长寿。因此,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,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,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医家都将其列为摄生首务。修德怡神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仁德常驻,爱心永存。孔子在《论语·雍也》中说“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”。孟子则指出: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重视道德修养,长存仁爱之心,乐于助人,也能得到美好的回报。永远保持人与人之间仁爱和谐的关系,自然心神无扰,精神怡悦而有益于健康长寿。二是胸怀坦荡,光明磊落。孔子云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胸怀坦荡之人,不干那些损人利己的事,不贪不义之财,不做伤天害理的勾当。胸怀坦荡、光明磊落,自然心安理得、心神安宁、吃饭香甜、睡觉安稳,生活在舒心如意的气氛中,其乐融融,对内心环境是一个良好刺激,有利于健康长寿。三是乐善好施,豁达开朗。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以“善”为特征的道德修养,《千金要方·养性序》指出“夫养性者,欲所习以成性,性自为善”“性既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,祸乱灾害亦无由作,此养生之大经也”。一个人性善好施,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,而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,自然会心态平和、豁达开朗。如此则少有烦恼、忧愁、厌恶等不良情绪刺激,长期保持精神宁静怡悦的状态而能健康长寿。

要做到思想通,还要注意精神的静养。“自静其心延寿命,无求于物长精神。”如果心神过于躁动,神不内守,乱而不定,必然扰乱脏腑,耗伤气血,轻则招致疾病,甚则催人衰老,减短寿命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为无为之事,乐恬淡之能,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,此圣人之治身也。”心常静而神安,神安则五脏六腑气机协调,精气日渐充实,自可延年益寿。静心养神的关键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“恬淡虚无”。“恬淡虚无”即是要摒除杂念,畅遂情志,神静淡泊,保持“清静”之意。凝神敛思,即心不可乱思,神不可过用,是促持“清静”的重要方法,因思太乱则伤,神过用则疲。专心致志,精神静谧,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,而且可以排除杂念,驱除烦恼,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而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

终审:马烈光工作室管理员
-->